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310亿元,同比少增170亿元。
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深新开设国内外知名品牌亚洲首店、中国首店、深圳首店、旗舰店、新业态店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。根据《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,力争到2025年,吸引国际国内品牌在京开设超3000家首店、创新店、旗舰店,将北京市打造成全球首发中心。
新品发布活动也会获得资金支持。餐饮企业按照项目核定实际投资总额的最高20%,最高给予50万元支持。其中,全国首店93家、华南首店88家、深圳首店140家。随后7月,深圳市印发落实《关于扎实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措施》实施细则中提到,支持首店首发经济。3月7日,北京市商务局发布2023年度鼓励发展商业品牌首店首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,企业今年申报亚洲首店最高可获得500万元资金支持,中国(内地)首店最高可获得200万元支持,北京首店最高可获得100万元支持。
(资料图)各地首店经济竞争再度升温。北京市商务局表示,品牌首店引进将成为北京构建购物之城的关键,今年争取新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800家左右。企(事)业单位贷款增加1.61万亿元,其中,短期贷款增加5785亿元,中长期贷款增加1.11万亿元,票据融资减少989亿元。
当月净回笼现金6999亿元。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310亿元,同比少增170亿元。一定程度上也反映2月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,市场情绪提升,有助于居民中长期贷款底部企稳,但在房地产回暖初期和年后提前还贷潮加剧影响下,居民按揭贷款整体仍在恢复爬坡阶段,仍有较大提升空间。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73亿元。
周茂华认为这主要是去年基数调升,以及目前国内房地产销售仍处于企稳复苏阶段,2月楼市交易仍不够活跃。政府债券、企业债券等也维持在相对高位,体现了有力,有助于提振信心、加快宽信用进程。
且随着信贷政策基调逐步从靠前发力转向节奏均衡,以及实体需求回升,用来冲量的票据也在减少。为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,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,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,满足有效需求,温彬提出,后续信贷投放总量与节奏需进一步调节。2月住户存款增加7926亿元,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.29万亿元,分别同比多增1.08、1.15万亿元。但温彬也认为,年初以来过快的信贷增长,也造成部分银行负债端承压,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加快收紧、波动加大,且在低利率和规模竞争性增长下,银行净息差和营收端压力也在加大,并可能存在一定的资金空转套利行为。
其中居民短贷增加1218亿元,同比多增4129亿元,处于相对高位。政府债券净融资8138亿元,同比多5416亿元。数据显示,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21.56万亿元,同比增长11.6%,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.3个和0.1个百分点。居民贷款结束了15个月的同比少增,‘居民弱、企业强的结构有望逐步改善。
整体看,M2同比略高于名义GDP增速,反映目前国内货币环境保持合理适度,继续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。另外,2月居民短贷出现高增。
庞溟则提出,在多项积极因素支持下,未来数月内信贷投放有望保持积极扩张势头。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,在实体内生融资需求恢复、稳增长政策驱动以及低息贷款环境下,经历1月信贷快速增长之后,2月信贷投放依然保持了较快节奏,完成了前置发力和开门红目标。
但另一方面,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,国内消费和需求恢复,需要适度货币环境支持,同时,货币政策需要平衡多个目标,后续政策不排除继续适度降准(定向降准)加大薄弱环节和重点新兴领域支持,激发微观主体活力。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分部门看,住户贷款增加2081亿元,其中,短期贷款增加1218亿元,中长期贷款增加863亿元。具体来看,2月住户贷款增加2081亿元,同比多增5450亿元,在去年低基数下,同比明显改善。预计接下来信贷总量将保持有效增长、货币信贷将保持合理平稳增长,同时稳经济大盘政策工具将有序存续,普惠小微、绿色发展、科技创新等政策工具和大宗消费信贷支持将提质加力增效,稳健、精准地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有效支持。信托贷款增加66亿元,同比多增817亿元。其中,2月企业债券融资同比继续少增,但较上个月明显改善,反映企业信用环境整体在改善。
另从人民币存款数据来看,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68.2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4%,增速与上月末持平,比上年同期高2.6个百分点。金融机构加大债券投资力度与积极财政靠前发力。
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70亿元,同比少减4158亿元。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,这主要是节后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活动加快,2月制造业PMI跃升至52.6%,制造业活动以10多年来最快的速度扩张,带动企业融资需求继续回升。
其中,居民部门信贷需求修复态势明显,春节错位因素使2月份汽车消费放量,带动居民短贷明显好转,房地产市场销售回暖、提前还贷潮环比有所降温,均支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。(文章来源:北京商报) 标签: .content_biaoqian ,.content_biaoqian a ,.content_biaoqian a span{color:#fff !important;font-size:14px;}。
新增信贷创同期历史新高2月人民币新增贷款需求回升明显。但M1同比高于去年与近三年均值,反映2月企业活动明显改善。同时,财政支出前置和项目加快落地下,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撬动的基建配套贷款,以及政策支持下的制造业贷款、房地产行业融资,仍是当前新增信贷的重要推动。对此温彬也解读称,在信贷维持较高景气度情况下,部分银行通过压降票据资产来腾挪信贷额度的情况仍在。
在温彬看来,M2增速延续高位,一方面是因2月信贷继续超预期放量,存款派生能力仍强。从结构上看,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总监庞溟称,在对实体经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,信贷结构更为优化,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较为显著。
2月国内活动持续回暖,市场主体借贷活动扩张带动银行货币创造。此外,存款同比继续多增,也反映了节后居民现金回流银行体系。
值得关注的是,信贷推动下,2月社融的回暖幅度同样超过市场预期。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71亿元,同比少14亿元。
3月10日,央行官网披露的数据显示,经历1月信贷快速增长,2月信贷开门红强势延续,除了企业贷款新增明显,居民短贷也出现高增。初步统计,2023年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.16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1.95万亿元。另一方面,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滚动操作以保障流动性充裕,继续为M2增速提供支撑。温彬解读,这一方面是伴随疫情冲击消退,居民生活半径快速扩大,消费环境、消费秩序逐步改善,加之政策支持效果持续显现,消费和服务业数据明显反弹,带动居民短贷加快修复。
M2同比增速继续走高货币供应方面,2月末,广义货币(M2)余额275.52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9%,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.3个和3.7个百分点。在业内看来,这预示着居民消费和楼市销售在回暖,反映目前居民消费和房地产处于恢复阶段。
后续,新增信贷仍将保持合理适度增长,居民弱、企业强的结构有望逐步改善,国内稳健货币政策将偏积极,继续为宽信用营造有利环境。狭义货币(M1)余额65.79万亿元,同比增长5.8%,增速比上月末低0.9个百分点,比上年同期高1.1个百分点。
住户存款增加7926亿元,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.29万亿元,财政性存款增加4558亿元,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5163亿元。社融强劲表现,主要是国内经济前景改善,纾困、稳增长政策支持,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和企业信用环境整体改善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